不論走在世界的什么地方,我們總能發(fā)現一個我們可以稱之為學校
的地方,不管那里的孩子是來自富裕的家庭還是貧窮的家庭,不管那里
的建筑是簡陋還是雄偉的,也不管那里的人的膚色和語言是多么的不
同,他們統(tǒng)統(tǒng)可以用學校來稱謂。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核心追求,那
就是育人。這是學校區(qū)別于任何社會組織的根本之點,因而,它有著自
己的一種文化,即學校文化。
一、學校文化研究的出現于興起
學校文化學這門學科的興起完全是由于教育實踐的推動和需要,它
是伴隨著學校文化的興起而產生的。
學校文化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學校出現之時,但那只是一種自然的還
不被關注的文化樣態(tài)。當人們意識到學校文化的重要性的必要性時,已
是20世紀。
20世紀20年代,西方社會學家開始關注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的青年
頹廢問題及其文化成因,1932年,“學校文化”才作為專業(yè)術語在美國
出現。
學校文化真正在我國引起反響是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大陸“文化
熱”的全面影響下,教育界也有所反應。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舉
行第十二屆學代會,競選學生會主席的學生不約而同地把推進校園文化
建設作為競選旗幟,在學生中引起了共鳴。同年11月,上海交大發(fā)起了
“上海市高校校園文化專題研討會”,并編輯《文化 校園 人——“校
園文化”研討文集》。1990年4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
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校園文化理論研討會”,該活動
成為我國校園文化研究的標志性活動。
2000年新課程改革全面啟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開始
思考如何創(chuàng)辦一流的學校,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個性
的人。在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學校文化”逐漸取代“校園文化”,
成為當前教育界努力的方向。
二、學校文化的概念
(一)學校文化的多樣理解
最早提出“學校文化”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華勒(Waller, W),
他于1932年在其《教育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一書中使
用“學校文化”一詞。他給學校文化下的定義是:“學校中形成的特別的
文化。”他認為,這種文化一方面即不同年齡的兒童將成人文化變?yōu)楹唵?/span>
形態(tài),或借兒童游戲團體保留成人文化;另一方面則由教師設計,引導
學生活動的文化形成。學校中的各種儀式,是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學
生所認為的學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則屬于文化模式。學校文化的存
在有可能是結合學校各種成員,形成學校整體、實現學校功能的最有效
因素。這是典型的結構一功能主義的觀點。20世紀70年代以后,一些學
者采用現象學、診釋學、民族志等方法研究學校文化。他們認為一向被
忽視的諸如學?;虬嗉壷械闹R選擇、組織和評價,學校中社會化和文
化的傳遞以及師生關系等,是學校文化研究的關鍵。同時,杰克遜等學
者從課程論的角度出發(fā),對學校文化進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隱性課
程”的概念,認為“在學校、班級中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非學術性經驗構
成了隱性課程,而這些非學術性經驗的主體實際上就是學校文化”。
經常被引用的當屬霍克曼(Heckman, P)對于學校文化的理解了。
他認為,學校文化可以理解為教師、學生和校長所持有的共同信念,這
些信念支配著他們的行為方式;同時,學校文化和學校本身的傳統(tǒng)與歷
史也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學校文化應該是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
所共同具有的和共享的信念,其形成又是與特定的學校歷史傳統(tǒng)相聯
系的。
臺灣學者林清江在《教育社會學新論》中整理出學校文化的五種性
質:
1.學校文化是一種次級文化。一方面反映大社會的文化;另一方面
又有其獨特性。
2.學校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它的綜合性反映在兩個方面,一
是成年人與年輕人之間的文化綜合,二是包括校內、校外的文化綜合。
3.學校文化是一種對立與統(tǒng)整互見的文化。主要是指教師與
學生價值觀念與行為形態(tài)、內在期望有所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同時又維
系著對立的統(tǒng)一。
4.學校文化是一種兼具積極與消極功能的文化。有的有益于教育工作
的進行,具有積極功能,有的則無益,甚至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具
有消極功能。
5.學校文化是一種可以有意安排或引導發(fā)展方向的文化。這樣的性質
中,他將學校文化定義為“學校中各組成分子所構成的價值及行為體系。
自20世紀80年代大陸教育學者開始關注學校文化建設,關于學校文
化的概念也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的或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具體可以理解為:
一是學校文化不僅包括學校全體成員共同遵循的一些
觀念和行為,也包括部分成員共同遵循的觀念和行為;
二是學校文化既可能會給學校預定教育目的的達成帶來積極意義,也有
可能阻礙教育目的的達成,這是由學校文化中蘊涵的豐富的多樣性和差異
性所決定的;
三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即使不是全部的話)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
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學校文化是學校所特有的文化現象,是以師生價值觀(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為核心以及承載這些價值觀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tài)。其中,
學校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
觀念。
從廣義和狹義上來理解學校文化。大而言之,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
人員通過共同努力所達到的學??傮w文明狀態(tài),它既包括學校的物質財
富和環(huán)境資源條件,又包括學校成員群體的學校意識,學校精神以及學
校的行為規(guī)范等精神財富。小而言之,學校文化指的是學校成員長期實
踐中創(chuàng)造的、共同遵循的精神準則以及在這些準則指導下的學校成員的
行為、心理取向及其精神風貌。
學校文化的表象是學校中大多數人在組織中表現出來的做事方式和
處世態(tài)度,其核心是這些做事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的“內隱規(guī)矩”和“內隱
概念”。
學校文化可以定義為:經過長期發(fā)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
(包括員工,下同)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成果的總和。這里
面同樣包含了物質層面(校園建設)、制度層面(各種規(guī)章制度)、精神
層面和行為層面(師生的行為舉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層面中的價值觀
念、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群體的心理意識等。
中小學學校文化是指,以中小學校園為地理環(huán)境圈,以社會文化為
背景,以學校管理者和全體師生員工組成的校園人為主體,在學校教育、
學習、生活、管理過程中的活動方式和活動結果,這種方式和結果以具
有學校特色的物質形式和精神形式為其內、外部表現并影響和制約著校
園人的活動與校園人的發(fā)展。
學校文化是學校這一特定組織的成員在現實環(huán)境中普遍自覺的觀念
和行為方式系統(tǒng)。
(二)學校文化的新定義
上述關于學校文化的定義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多樣的觀點,但是仔
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這些定義之間的共同點:
首先,學校文化的主體是學校成員,包括教師、學生、非教學人員
等所有在學校這個組織結構里的人。
其次,學校文化的表現形式既體現在學校成員的思想觀念上,也體
現在學校成員的行為活動中,更表現在學校的顯性和隱性的規(guī)章制度上,
觀念、行為、制度這些都是文化形式的一種,而所有這些文化形式都是
符號形式。
再次,學校文化的核心,或者說靈魂,是價值觀。因為無論是從
“文化”這個詞的詞源來分析,還是從“文化”這個詞的日常用法去體
會,它總是與人們的主觀需要、愿望或偏好有關,也即與人們的主觀需
要、愿望或偏好有關,也即與人們的價值選擇與表征有關。但是和學校
密切相關的主體有很多,學生、家長、不同的教師群體、校長、社區(qū)等,
因而會有不同的價值觀,但能夠稱得上一個學校的價值觀的,絕不是這
些林林總總的價值觀,它必須是所有的學校成員都認可的,自覺去維護
的原則、規(guī)范和價值觀,這就是學校的核心價值。核心價值體現在學校
的辦學理念、校訓和校風、教風和學風中。學校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
事都應該反映出學校的核心價值。
最后,學校文化的上位概念是文化,依據下定義的屬加種差的原理,
我們首先要看看“文化”的含義。最早給出文化下定義的是英國人類學
家泰勒(Tylor, E),他在《原始文化》中所描述的文化是“包括知識、
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其他作為人類的成員而獲得的種種
能力、習性在內的一種復合的整體”。人類學家米德(Mead, M)認為
“文化就是社會或亞群體的習得性行為”。文化研究奠基人威廉姆斯
<Williams, R)認為“文化包括了生產的組織、家庭的結構、組織的結
構等,它們表達或控制著各種社會關系,構成社會成員間相互交往的特
殊形式”。與以上關于文化的定義大為不同的是當代荷蘭哲學家馮·皮
爾森(C. A. Van Peursen),他說,“文化這個術語與其說是名詞,不如說
是動詞”。“文化主要的不是意指包括諸如工具、圖畫、藝術作品,更不
消說博物館、大學樓、稅務所在內的客體或產物,而是首先意指人制造
工具和武器的活動;舞蹈和念咒的禮儀;以及與性愛、打獵、準備食物
相關聯時的各種行為模式。文化的一個方面是傳統(tǒng),即所有物和規(guī)則的
傳遞,然而這種傳統(tǒng)是包含在人的活動的變化之中的,是包含在現存文
化形式所體現的無數變化和發(fā)展的可能性之中的。”在皮爾森看來,文
化是人適應生存和生活的方式。我國學者衣俊卿也認為“文化是內在于
人的一切活動之中,左右人的行為方式的基本生存模式”。本文認可這
種以動詞方式來理解文化的思維方式,因為從詞源上來講,“化”意味著
轉變,從一種方式向另一種方式的轉變。因而,本文認為學校文化的基
本內涵是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我們把學校文化理解為:學校成員在特定價值觀指引下,
使用各種符號系統(tǒng)建構的生活方式。
(三)學校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關系
學校文化與校園文化這兩個概念雖然只有一字之差,然而內涵與外
延都有極大的不同。國內教育理論和實踐界最早使用的是校園文化一詞。
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其局限,目前通用的應該是學校文化這個概念
了。雖然這兩個詞并不相同,但是理論和實踐界卻存在著實際上的混淆
使用和誤用。因而這里有必要澄清二者的關系。
從內容上講,學校文化是學校成員以特定價值為核心,使用各種符
號系統(tǒng)建構的適應方式。它強調的是一種整體性,用特定的價值統(tǒng)整著
學校中的一切文化表現形式。而校園文化在實踐中的內涵主要體現在校
園環(huán)境中的特定文化活動,將學校課程之外的教育活動,如社團活動、
課外興趣小組、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等。校園文化可以看做是學校文化的一
個子系統(tǒng)。
從屬性上講,學校文化是一種學校成員努力適應學校與社會發(fā)展的
方式,是學校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自覺生存和發(fā)展的方式,方式背后是
具有形而上性質的、看不見的價值觀念。而校園文化注重于在校園中創(chuàng)
造具有教育意義的氛圍,這些氛圍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建筑和設計
等看得見的東西來呈現。
從主體上講,學校文化是由學校成員所自覺遵守、保護和執(zhí)行的,
校園里的環(huán)衛(wèi)工人、食堂中的做飯師傅都分有著學校文化。但校園文化
的主體,無論是在理論建設上還是實際行動中,其主體是校園中的學生。
實際上,“校園文化”流行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學校的文化建設
是一種“校園取向”,最終使得文化建設僅僅關注學校環(huán)境的建設和美
化,使文化建設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從而出現了一些“賓館式”學校,
豪華學校等反教育現象。而今天的校園文化建設更為注重學校的整體性,
注重學校文化的育人性,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校園文化”,直指“學校文
化”。
三、學校文化學:教育文化學的重要分支
學校文化學是專門研究學校文化的學科,它與學界已有的教育文化
學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教育文化學是分析教育活動中的文化現象、探討
教育與文化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作為教育科學與文化科學高度融合的
產物,教育文化學是現代科學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結果;它既是教育
科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又屬文化科學的門類范疇。
結合學校文化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學校文化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
這個專門的教育組織,側重于與學校相關以及由學校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化內
容的探討;而教育文化學指向的是整個教育事業(yè)和教育活動的文化,側
重于與教育相關以及由教育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化內容的研究。那么學校文
化學應該是隸屬于教育文化學的。
——本文轉自由余清臣和盧元凱主編的《學校文化學》,如有更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看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