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反射理論.
實施足部療法,實際上是對于足部表面某些敏感帶或敏感點所進行的一種物理刺
激,依據傳統(tǒng)的神經反射理論,這種外來的刺激肯定會引起機體的適應性反應。這種刺
激,作用于我們足部的表面,影響及皮下,由于皮下分布有許多由神經末梢構成的觸覺
感受器、痛覺感受器,還有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等。通過刺激按壓,使皮下的結締組
織、肌肉組織受擠壓,使血管和淋巴管受壓,當壓力達到一個臨界強度(閡值)時,觸覺
和痛覺感受器官由神經傳導向中樞神經傳送神經沖動,同時由于血管、淋巴管壁上的痛
覺、觸覺感受器通過內臟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送沖動,這些傳人沖動形成一種強烈的
沖動,產生興奮,中樞的興奮過程又通過傳出神經將作出的反應沖動傳至相關臟腑器官
的效應器使之作出相應有效反應,這就是足部按摩以神經反射活動為基礎,對機體所起
的積極作用的機理所在。
由于機體受內外致病因素的影響,在機體的某一器官機能出現不正常的某種病理狀
態(tài),這種不正常的病理狀態(tài)刺激了觸覺、痛覺,感覺感受器產生沖動傳人中樞神經,這
種病理沖動在神經中樞產生某種病理興奮灶,引起某種病理反射,使效應器作出消極反
應。這種消極反應再反饋到中樞,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使機體狀況進一步惡化。足部按
摩所產生強烈神經沖動傳人神經中樞的同時,阻斷了其他病理沖動傳人神經中樞,將病
理的惡性循環(huán)變?yōu)榱紕傺h(huán),從而起到診療、保健的效果。這其中的機理主要還有:由
足部療法產生的神經沖動,傳入中樞神經后形成了新的興奮中心,根據“優(yōu)勢法則”,
在某一反射進行過程中,當有新的、較強興奮中心產生時,某些接近閾值的病理性的反
射即受到抑制,因而可使后來的病理興奮灶被抑制。
足部療法的壓痛現象出現,提高了機體其他部位的痛閡,也就是說將痛覺感受器的
閡值提高了,原來能使感受器產生興奮的病理沖動,變成了在臨界強度(閾值)以下,從
而使低于閾值強度的病理刺激不能產生沖動而傳人神經中樞。
傳統(tǒng)神經反射“閘門理論”認為:神經中樞在同一時間內只能處理有限數量的信息。
足部按摩造成的刺激,將大量信息傳達輸送到神經中樞取代了病理沖動的傳人途徑。
對于人體來說,足部按摩是一種良勝的刺激,它不會造成傷害性刺激(除非位置力
度不當傷及骨膜),無副作用,傳統(tǒng)的神經反射機理認為,通過神經調節(jié)使機體由非穩(wěn)
定態(tài)進人穩(wěn)定態(tài)比較容易,將穩(wěn)定態(tài)打破變成非穩(wěn)定態(tài)則很困難。因此,足部按摩只能
使功能不正常的器官恢復正常,而不可能使正常健康運轉的機體器官變?yōu)椴徽!?/span>
一般來說,刺激反射穴區(qū)對相應器官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在該器官功能低下時可以提
高其功能,在功能異常高亢時,又可以使其得到抑制,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