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科健康教育專欄1
關愛生命 奉獻真情
慢性前列腺炎與中醫(yī)腎虛
在門診經常碰到一些前列腺炎的病人反復打聽“我是不是腎虛,這個病還能不能好,要不要吃些補腎的藥?還有些患者擔心腎虛會不會引起腎功能的改變”等等一類的問題。一些稍有了解此病知識的人常常把前列腺炎與中醫(yī)的“腎虛”等同起來,動不動就花許多錢進服一些補腎的滋品,有時病沒好,反而有所加重;或者在思想上造成很大的包袱,真的是前列腺炎=腎虛嗎?這完全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
1、前列腺炎與“腎”的關系:
首先應該說明的是,“腎”在西醫(yī)和中醫(yī)的理論上是有著不同概念的。西醫(yī)談論的“腎臟”,主要是指人體的泌尿系統(tǒng)器官,其功能是尿的生成與排泄。由腎臟清除血液中的代謝產物及調節(jié)細胞內外液體和溶質濃度,使體內環(huán)境保持穩(wěn)定。腎臟疾病包括有內科的腎炎、腎病、腎衰(尿毒癥)和泌尿系感染等;外科的腎先天性畸形、腫瘤和結石等。而中醫(yī)所說的“腎”,除了涵蓋西醫(yī)的泌尿系統(tǒng)功能之外,還包括人的生殖系統(tǒng)功能,在中醫(yī)理論里談到“腎藏精,主發(fā)育生殖;主水液代謝;生髓、通腦、主骨,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通于二陰”。簡言之,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因此中醫(yī)所說的腎,其含義廣矣。
慢性前列腺炎屬于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其癥狀有排尿異常、會陰部及周圍疼痛、嚴重者可有程度不同的性功能異常和全身性神經衰弱等,按中醫(yī)來說,前列腺炎的發(fā)病部位在腎與膀胱,與腎有密切關系。慢性前列腺炎中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腎虛”的癥候,但多數病人并沒有存在“腎虛”,所以說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
2、中醫(yī)辨證,分清虛實:
中醫(yī)認為,任何一種疾病都存在著“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意思是說,相同的病,具體到不同的個體,都有一個特殊類別。比如前列腺炎就要分清病人是以“實證為主”,還是以“虛證為主”,這關系到我們治療是“虛則補之”,還是“實則瀉之”。弄反了就會使“虛則更虛”、“實則更實”。
一般來說,慢性前列腺炎分為二大類,一類是濕熱下注型(實證),表現有:尿頻、尿痛、尿等待、尿后余瀝,會陰及周圍疼痛,陰囊潮濕等癥狀,多見于患病時間短,身體素質較好的人,他們沒有腎虛的癥狀,中醫(yī)認為病因為體內濕熱過盛,積于腎與膀胱所致,治療上要清熱利濕,通利水道,佐以化瘀通竅,病即可逐漸好轉。假如治以補腎,就會是病邪深伏,粘膩難解。另一類是腎虛型(虛證),一些病人,出現除了排尿不暢的癥狀之外,還有腰膝酸軟、肢寒怕冷、或是口干舌燥、虛煩多夢、手足心熱,并出現性功能的異常,這就是屬于腎虛的癥候了,多見于患病較久,或是素體較弱者。在治療上要補腎(具體講還要分清補腎陰,或是補腎陽),當然同時仍要佐以清利通竅的藥物。在臨床上,虛與實也不是絕對的,有時表現為虛實夾雜,但要分清哪個為主,治療的方藥中有一個主次的區(qū)別,也就是中藥里的“君臣佐使”。
3、腎虛并不可怕:
有些表現有腎虛癥狀的前列腺炎患者,以為自己病得很重,心理壓力大,整天琢磨自己的病,干什么都沒精神,時常拿一些癥狀與自己對號入座,其實這很沒必要。還有一些根本就沒有腎虛的患者,也總認為自己存在虛證,到處看病,找藥吃,或是聽信一些以盈利為目的的所謂“醫(yī)生”的話,亂補亂治,往往是花錢不少,病沒治好。實事求是的講,慢性前列腺炎其實不是什么大病,盡管較難治一些,但只要專心治療,按照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處方用藥,還是有較好療效的。另外重要的一點是,除了吃藥之外,生活起居、飲食嗜好要注意調養(yǎng),治養(yǎng)結合,疾病就會逐漸好轉,以至痊愈。
女性排毒可用中醫(yī)方法
“人體排毒”這一保健方法在風靡了歐美各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之后,近10余年在中國許多大城市、沿海城市乃至中小城市流行起來。排毒方法多種多樣,往往令人難辨真?zhèn)?,無所適從。
中醫(yī)對“毒”的認識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中就有58次提到“毒”字。不過當時的毒主要指藥物毒性、蟲獸之毒和引起傳染病的“疫毒”。其后中醫(yī)所謂的毒,大半是熱毒,即“火熱之盛謂之毒”。尤以情緒不暢、肝氣郁結,日久化火或嗜食辛辣厚味,積少成多,火毒內生為最常見的原因。所以有熱毒、胎毒、火毒,以后擴大為濕毒、血毒、邪毒、痰毒等等??傮w來看,中醫(yī)所謂人體的毒,其實質是人體不能排泄掉的、多余的且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在幾千年的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中醫(yī)積累了豐富的排毒保健經驗,值得繼承、發(fā)揚和推廣。概括起來女性排毒就是保持大便、小便、汗腺“三道”通暢即可。
瀉火通便排毒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人體排毒法。用于素體火旺,大便秘結,煩躁易怒,頭痛、牙痛、咽喉腫痛,易感冒之人。代表方藥為防風通圣丸。由于功效全面,既可治病,也可保健,故俗語有云“有病沒病,防風通圣”。生活中保持大便通暢,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食物。
利尿祛濕排毒法:平素喜食厚味,易生濕化濁,水濕內停,痰飲漸生,日久成毒。表現為面黃而腫,頭暈目眩,身重懶動,小便不利等。代表方為澤瀉湯(澤瀉、白術)。古書中有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看來,除茶本身有解毒作用外,利尿排毒也是解毒的重要手段。食療以多飲水,每天不能少于2000毫升,多食含水量多的食物,如冬瓜、西瓜、黃瓜、絲瓜、西紅柿、蘿卜、白菜等。
發(fā)汗排毒法:早在夏、商、周時代,我們的先人就有了“沐”、“浴”,也就是洗頭、洗澡等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后來盛行溫泉沐浴,實質上就是在清潔皮膚的基礎上,促進皮膚血液循環(huán),通過發(fā)汗來排毒。《內經》、《難經》已有內病外治之法,也提出過“開鬼門”的發(fā)汗排毒邪的思路。
飲食排毒法:現代中醫(yī)認為,有目的地多吃一些具有解毒、排毒功能的食物,是排除體內毒素的一種有效方法,如綠豆可解酒毒;蜂蜜生食性涼能清熱,熟食性溫可補中氣,味道甜柔且具潤腸、解毒、止痛等功能。果菜汁(鮮水果汁和鮮蔬菜汁)進入人體可使血液呈堿性,從而將積聚在細胞中的毒素溶解,然后排出體外。
關鍵詞:
中醫(yī)院宣傳欄
中醫(yī)健康教育宣傳欄
中醫(yī)健康教育
下一幅:中醫(yī)科中醫(yī)四大護心法